印度是主要區域大國還是世界超級大國?



印度是主要區域大國還是世界超級大國?

印度的“領域選擇”將對美中之間的力量平衡以及新的全球秩序起決定性作用。卡洛·吉恩將軍的分析

印度的“領域選擇”將對美中之間的力量平衡以及新的全球秩序起決定性作用。它與華盛頓及其盟友的聯盟關係可以在喬·拜登(Joe Biden)於春季組織的“民主之巔”中正式確定。這將標誌著民主和自由資本主義盛行於中國式的威權主義和自由主義。新任美國總統所希望的並不確定會實現。歐盟和中國之間的新投資協議已經部分損害了它。印度只有在成功克服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威脅,同時克服傳統的政治分裂和訴訟的情況下鞏固其民主體制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只有進行徹底的政治,經濟乃至文化改革,印度才能在世界上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該國可以限制自己成為世界舞台上的“安靜巨人”,限制其在區域一級的影響力和權力投射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他必須具備投射力量的能力。它意味著內部的穩定以及真正和適當的文化和體制革命,這是不可以想像的。為了充分發揮其潛力,印度還必須放棄貿易保護主義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封閉。只有這樣,它才能利用全球化的好處,並吸引必不可少的外國投資。換句話說,它將不得不採取類似於鄧小平對中國施加的經濟政策。不一定是這樣。它沒有加入中國和日本都加入的區域全面經濟合作組織( RCEP ),因為擔心該行業受到來自中國的進口的衝擊而被壓垮。

從純粹的定量角度來看,印度已經是一個大國。它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它擁有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按購買力計算排名第三)。它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正在進行重大改組。與旨在主導印度洋的海軍和航空兵相比,旨在維持公共秩序和對巴基斯坦的衝突以及在喜馬拉雅邊界與中國的衝突的陸地部分將排在第二位。印度擁有能夠影響整個中國的核系統。它在空間和網絡空間均具有非凡的功能。

迄今為止,他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利益主要是區域性的。它的兩個支柱是Saarc(南亞區域合作協會)和所謂的東望政策,對於與東盟和日本的經濟聯繫越來越重要。迄今為止,在印度的外交政策中,與巴基斯坦的對立一直占主導地位,印度不僅在克什米爾而且在阿富汗也對它的影響力產生了爭議。

自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一直在努力避免在世界舞台上作出直接承諾,將自己限制在施加道德影響上,這源於其千年曆史和文化以及相對的經濟和軍事弱點。在美蘇冷戰期間,她領導了不結盟運動。實際上,在1962年與中國和1971年與巴基斯坦發生衝突之後,它與莫斯科的聯繫越來越緊密。蘇聯解體後,即使在短暫的美國“單極時刻”,它也支持多極世界的到來。這項避免避免直接承諾的政策完全符合其有限的資源,內部的困難以及面對巴基斯坦和中國以及該國,印度洋和印度的滲透的需要。在尼泊爾,斯里蘭卡和塞舌爾。

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的發展,這樣的政策已經遠遠不夠。因此,印度已經向美國,其亞洲盟友和歐洲靠近。華盛頓與伊斯蘭堡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以及與中國的衝突不斷恢復,都加快了這一進程。最近一次發生在6月中旬:幾百名中國和印度士兵在喜馬拉雅邊界戈爾韋山谷的山上發生了一次憤怒而血腥的戰鬥。

冷戰期間莫斯科的半保護主義沒有消失。 1971年,印度與蘇聯簽署了《友好與合作條約》,普京於2000年續簽了該條約。由於華盛頓支持巴基斯坦這一重要的後勤基地,巴基斯坦首先加強了阿富汗對該國的反叛活動,這一事實得到了鞏固。蘇聯入侵;然後為他們的部隊提供物資,這些人在2001年之後與塔利班和基地組織交戰。此外,美國與中國之間日益增長的經濟合作對美國的關係也產生了負面影響,這促使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提出了兩國之間的有機協議,以規範新的世界秩序,從而使印度處於邊緣地位。

今天,情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印度與美國,其歐洲盟友,特別是與法國以及在軍事和技術領域與以色列的關係大大改善。儘管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它不能再指望莫斯科了,但它仍試圖與俄羅斯保持聯繫,而莫斯科現在已被削弱,也過於依賴中國。但是,它仍然是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他與莫斯科在電子核和太空領域進行合作。這也是為什麼他繼續積極參加SCO(上海合作組織)的原因。這種參與符合其在打擊內部和伊斯蘭恐怖運動中的利益,儘管中國支持活躍在印度半島東部的“納薩爾派”起義,並謹慎地不譴責巴基斯坦恐怖分子在印度的襲擊。實際上,上海合作組織允許新德里維持進入歐亞大陸的通道,並為俄羅斯在南亞地區的存在留有體制上的席位。但是,參與上合組織阻止了印度將其與美國和亞洲民主國家的合作關係,甚至軍事關係轉變為聯盟。

由於中美之間緊張關係的加劇,以及習近平在2008年對中國採取的更加激進的政策,印度繼續執行這一被稱為“不結盟2.0”的平衡法案的可能性正在減弱。整個歐亞大陸,包括南亞和印度洋,被印度視為其唯一影響力的地區。

儘管最近由於北京和德黑蘭之間簽署的大量經濟協議的前景而被侵蝕,但仍不願將與美國和日本的軍事合作轉變為具有反華功能的“印度太平洋”民主國家的聯盟,印度從必經通道的國家經查巴哈爾(Chabahar)和阿富汗的港口進入中亞,並通過北南走廊(North-South Corridor)到達歐洲俄羅斯,該走廊從阿巴斯港和阿塞拜疆從聖彼得斯堡到達。這兩種交流途徑構成了印度對中國大陸絲綢之路的一種回應,習近平傾向於在經濟(因此也是地緣政治)中國影響下統一歐亞大陸。

印度不能只是看。如前所述,它的位置可以在“民主國家摘要”中指定。遲早他將不得不選擇。與冷戰不同,其行動自由受到限制。當時它還沒有與兩個相對的塊接觸。另一方面,今天,它在喜馬拉雅邊境和印度洋都與中國接觸。在太平洋一帶,它成為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新的冷戰的中心


這是在 Thu, 31 Dec 2020 06:12:57 +0000 在 https://www.startmag.it/mondo/india-grande-potenza-regionale-o-super-potenza-mondiale/ 的報紙 “Scenari Economici” 上發表的文章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