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的政治和經濟格局正在醞釀一場劃時代的變化,而阿根廷正處於這場變革的中心。隨著金磚國家尋求透過邀請阿根廷和其他五個國家加入來擴大其影響力,阿根廷的立場仍然籠罩在不確定性之中,特別是由於即將舉行的大選。
選舉政治蒙上陰影
儘管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伊朗和衣索比亞似乎準備好加入金磚國家,但阿根廷的政治羅盤似乎更加不穩定。
即將卸任的總統阿爾貝托·費爾南德斯稱金磚國家的邀請是一張金門票,認為這是加強阿根廷全球地位的機會。然而,國家的政治結構並不完全有利於金磚國家。
隨著大選的臨近,金磚國家在阿根廷的決定很可能會在兩位主要候選人:塞爾吉奧·馬薩和哈維爾·米萊之間搖擺。
儘管兩人的政治意識形態不同,但他們都將掌握引導阿根廷走向或遠離金磚國家聯盟的權力。
自由派「正義黨」的火炬手馬薩反映了費南德斯的親金磚情緒。如果獲勝,阿根廷對金磚國家願景的忠誠將是理所當然的。但政治,尤其是在阿根廷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從來沒有那麼簡單。
米萊因素
哈維爾·米雷登場,他是「共和提案」黨的黑馬。與馬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米萊是極右翼的燈塔。
他宣揚反建制口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中國和俄羅斯的蔑視,稱它們為險惡政權。
米雷的抱怨不僅限於金磚國家。他強烈反對伊朗加入,並提到1994年布宜諾斯艾利斯猶太中心遭受的慘重爆炸,這仍然是阿根廷集體記憶中的一個潰爛的傷口。
這些事件對米萊來說,並不是簡單的歷史記錄,而是歷史的記錄。它們證明了金磚國家之間的可疑聯盟。此外,米萊對巴西盧拉·達席爾瓦支持金磚國家滲透南美的嚴厲批評生動地描繪了他的願景:在他看來,自由是至高無上的,不受金磚國家及其關鍵參與者的影響。
從本質上講,阿根廷與金磚國家的會面與其說是一項經濟決定,不如說是政治決定。選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掌握手中的牌。他們的裁決將使阿根廷加強金磚國家聯盟,否則將遭到公然拒絕。
隨著選舉日的臨近,有一點仍然很明確:阿根廷對金磚國家的決定將反映其政治認同。該國是否傾向於馬薩的自由主義承諾,還是允許自己受到米萊狂熱的民族主義的影響,還有待觀察。全世界都屏息以待,因為阿根廷的選擇無疑將塑造我們這個時代的地緣政治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