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擬實境和高清圖形主導遊戲產業的時代,將鏡頭拉回 90 年代會讓人懷念,當時 DC 漫畫角色首次在全球遊戲玩家中留下了像素化的印記。對 20 世紀 90 年代的七款 DC 遊戲的探索,為超級英雄電子遊戲的演變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探索高譚和大都會的像素化街道
Sunsoft 於 1992 年開發的《Superman for Sega Genesis》冒險嘗試創建平台遊戲,將其成功的前身《Batman for NES》的元素與 16 位元圖形和街機節奏相結合。儘管在《星球日報》的頭版上誇耀了當時值得稱讚的圖像和創造性的介紹,但超人力量的使用和遊戲限制的節制偏離了粉絲的期望。
相較之下,同年發布的Game Boy 版《蝙蝠俠:小丑歸來》因在手持裝置上呈現出最具視覺吸引力的平台之一而受到讚譽。儘管因其詳細的動畫和關卡設計而受到讚揚,但有關命中檢測和笨拙的戰鬥控制的批評也不容忽視。
平衡敘事和遊戲玩法:一項危險的任務
1999 年在 Game Boy Color 上發布的《貓女》雖然敘事恰當,但在執行上卻不盡如人意,遊戲玩法因其乏善可陳的藝術設計和發育不良的控製而受到批評。這是一個例子,強大的劇情並不能完全拯救一款飽受美學和機械缺陷困擾的遊戲。
另一方面,1993 年為 Game Boy 發行的《蝙蝠俠:動畫系列》成功地將敘事和遊戲玩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它由 Konami 開發,成功地概括了動畫系列的氛圍,透過精心設計的精靈、詳細的像素藝術和令人回味的配樂提供豐富的體驗。
《Game Boy 超人》雖然雄心勃勃地試圖融入動畫系列的元素,但在執行上卻遇到了挫折,其控制和戰鬥機制讓玩家想要更多。雖然它的目的是透過飛行機制和戰鬥序列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但其乏善可陳的藝術設計和故障控制削弱了其潛力。
批判性的接受與遺產:兩個世界的並置
1995 年推出的 SNES 版《正義聯盟特遣隊》,涉足當時繁榮的格鬥遊戲世界,遊戲中匯集了蝙蝠俠、超人、神力女超人等著名角色。儘管這款遊戲充滿了精心製作的動畫和場景,但由於角色之間驚人的相似性和缺乏差異性,它不可避免地被歸類為《街頭霸王 2》的克隆版。
儘管許多 90 年代的 DC 遊戲都面臨著問題,但在某些情況下,執行力還是值得稱讚的。儘管世嘉 Master 系統的 Flash 是該地區獨有的,並且是在 Master 系統在多個市場停產之後才推出的,但它還是成為了收藏品,因其著名的像素藝術和動畫而備受推崇。
很明顯,雖然技術和設計上的限制是 DC 90 年代遊戲的特點,但有些遊戲憑藉將深受喜愛的角色搬上小螢幕的新嘗試而脫穎而出。值得讚揚的努力和錯失的機會並存,在遊戲史上寫下了迷人的篇章。這些像素化的冒險雖然籠罩在時間的迷霧中,但卻是進入當今時代圖形迷人、敘事複雜的 DC 遊戲的重要墊腳石。